首页动态正文

河洛古俗回望 缫 丝 村南村北响繅车

河洛古俗回望

缫丝


(资料图)

村南村北响繅车

胡树青

养蚕取丝是远古时代就已经被人们掌握的产业技术。据说,黄帝的元妃(第一夫)嫘祖是教民养蚕缫丝制作一幅。蚕以桑叶为饲料,所以在古代,种桑树极其普遍。家乡有个代名词叫“桑梓”(梓是另一种农家必种的树),而桑则冠于梓之前,足见养蚕在古代极其重要且普遍。

然而,古人是怎样把蚕茧上面的蚕丝弄下来,整理成丝线进而织成绸缎绫绢等衣料,在古代人人皆知,现在却鲜为人知。

这里就说说缫丝的场面。

在古代,缫丝的方法、工具多种多样。比如有冷盆、热盆之分;有小軖(kuăng)、大軖之分;有双手索绪和用索绪帚索绪(找出丝绪端头)之分。

这里介绍的是上世纪40、50年代前在农村常见的一种并且在当时是较“先进的”工具方法。

这工具是一架木制缫丝车(古称缎车),纺车上架一个大号的木軖,用来把蚕丝绕在上面。木軖的转动靠安装在纺车前边的脚踏板带动连杆连杆拉动曲柄来实现。车上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装置:缫丝孔、小渡、导丝杆儿等。

进行缫丝作业时,先把蚕茧放在热水锅(也叫盆)中浸泡或煮烫到时候,缫丝工人用双手或“索绪帚”摩擦蚕茧,找出丝绪端头;因为缫丝通常是把几根蚕丝合在一起的,这就需要把预定规格根数的几根蚕丝合并为一,穿到同一个缫丝孔中。

即使几根蚕丝,也非常细。蚕丝被纺到大軖上,不能紊乱,也不可在同一处堆积很多,这就得由“导丝”装置来控制。本图的导丝装置由大軖的转动产生动力,以涡轮变速带动轮轴驱动偏心轮转动,进而使导丝杆儿周期性地左右摆动,这样蚕丝就可有条不紊的被绕在大軖上,绕足绕够,缫丝工人就从大軖上取下纺好的丝线。

缫丝过程中,还要用着另一种工具——籰(yue),下图为籰的一种。

人们常说:“看景不如听景!”但对于缫丝过程来说,看头儿还是大于听头儿的!

当然,上述这种繅车是现在还能见到的一种,属半机械化的一种,在古代是怎么样?尚不敢确定。但繅车的历史相当久远。苏轼《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此诗是普通农村的自然写照;“村南村北响繅车”,可知繅丝是家家户户的事!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