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电网正文

LPR对称调降后需要关注什么? 世界观点

6月MLF接续OMO降息10bps,在存款利率与政策利率双降背景下,银行息差压力缓解,LPR报价时隔9个月下调,1年期与5年期品种对称调降10bps。二季度居民中长贷结构持续偏弱,地产销售走弱而信贷增长放缓,宽信用工具发力必要性回升。国常会研究提出一批稳经济政策措施,预计后续广义财政、结构性货币工具、产业政策等将协同发力。

事项:


(相关资料图)

6月20日,2023年6月LPR报价出炉:1年期品种报3.55%,5年期以上品种报4.2%。1年期品种与5年期品种利率均较上期下调10bps。

▍6月LPR报价对称调降。

6月LPR对称下调10bps,1年期LPR报价3.55%,5年期以上LPR报价4.2%。当前政策利率与LPR利差为:7天逆回购(1.9%)+75bps=1年MLF(2.65%),1年MLF(2.65%)+90bps=1年LPR(3.55%),1年LPR(3.55%)+65bps=5年以上LPR(4.2%)。

▍6月MLF降息10bps,LPR报价时隔9个月跟随下调。

6月MLF利率跟随OMO利率降息10bps,并实现了370亿元的超额续作,而LPR报价也进一步跟随下行,1年期品种与5年期品种利率对称调降10bps。6月中上旬流动性相对宽松,但税期阶段资金面有所收紧;与之相对,存单利率6月中旬触底回升,但中枢仍处于2.3%左右的年内相对低位。由此可见,前期存款利率调降与政策利率降息等降成本工具生效下,银行负债压力有所减轻。6月7日央行行长易纲重提“加强逆周期调节”,OMO降息当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下发了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而6月16日召开的国常会研究了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措施,政策层面的稳增长、降成本诉求回升,LPR报价下调既有必要也有可行性。

▍存款+政策利率双降缓解银行息差压力,LPR顺势调降。

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行至4.34%,净息差下行至1.74%,均到达历史相对低位。在息差压力抬升、利率市场化机制完善的背景下,今年来地方性中小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六大行陆续下调了存款利率,具体操作包括下调存款挂牌利率,以及调整通知和协定存款利率上限等。另一方面,二季度以来央行维持了MLF小幅超额续作的操作模式,而信贷需求回落的背景下流动性市场相对宽松,同业存单利率6月中枢仍处于年内低位。在息差压力降低而流动性供给稳健偏松的环境下,央行下调OMO与MLF利率10bps进一步压降了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在MLF利率下调之后,LPR同等幅度下调。

▍地产销售走弱而信贷增长放缓,宽信用工具发力必要性回升。

二季度迄今信贷增速较一季度有所放缓,居民中长贷结构持续偏弱,主要受制于居民加杠杆购房意愿偏弱而地产销售磨底。当下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和二手房成交套数中枢均处于历史同期相对低位,回暖迹象尚不明显;此外,居民端贷款增长弱于往年同期、存款增长高于往年同期而储蓄意愿仍旧偏高,主要原因在于疫情长尾影响下居民对于后续收入、就业预期不稳,宽信用、降成本工具发力以稳定预期、刺激需求的必要性回升。本次5年期LPR报价下调,预计将有效降低居民购房成本,改善融资需求。但5年期LPR并没有提高调降幅度,也显示出不以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工具的原则。

▍国常会研究提出一批稳经济政策措施,预计后续广义财政、结构性货币工具、产业政策等将协同发力。

2020年以来的降息操作往往伴随有一揽子宏观政策“组合拳”,而上周六召开的国常会围绕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扩大消费投资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范地方金融风险等方面研究“一批政策措施”。

具体来看,财政政策层面,二季度以来三大投资增速回落、逆周期调节空间打开的环境下,不排除后续部署类似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准财政政策工具、加快专项债发行进度、落实减税降费的可能性。地产政策层面,地产销售弱于往年同期而房企经营压力回升,基于因城施策的需求端政策刺激与防范优质头部房企风险可能是后续的政策重心。货币政策层面,经济内生动能修复仍待时日,而下半年MLF到期压力较大,预计总量政策仍有发力空间,同时结构性工具或将继续发挥定向支持作用,关注各类再贷款工具增量落地的可能性。

▍债市策略:

LPR跟随下调后,本次降息引发的货币政策预期利空因素基本发酵完毕,利率也基本回调到降息前的水平。往后看,短期仍然需要关注两个层面因素:

1)广义财政、结构性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稳经济政策落地情况;

2)半年末时点资金面波动加剧的风险。但当下经济修复的内生动能尚未全面释放,长债利率尚不具备中枢回升的催化,而中长期视角上仍具备进一步下行的空间。预计短期10Y国债利率可能在2.65%到2.75%附近调整,建议关注调整后的加仓机会。

▍风险因素:

货币政策超预期;稳增长政策超预期;信贷增长超预期等。

(明明为中信证券首席FICC分析师)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